全国服务热线:18888889999
在线报名
课程设置CURRICULUM
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手机:
18888889999
电话:
0898-66889888
邮箱:
admin@youweb.com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
课程类一
你的位置: 首页 > 课程设置 > 课程类一
“十五五”综合高中建设如何突围 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普职教育分流的育人模式
2025-08-27 02:10:37 点击量:

  综合高中作为破解高中生成才就业通道、融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创新路径,一直是各地深化高中教育改革的内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办好综合高中”作为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几十年来,各地探索综合高中建设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具有时代教育改革特征。新时代综合高中具有通识教育、拓展升学、就业通道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功能要求,同时各地综合高中试点工作的一些共性问题也凸显,亟待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以支撑综合高中高质量发展。

  1999年国务院印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二年级分流”,首次提出“综合高中”概念。

  从发展轨迹看,我国综合高中经历了从普通高中主导向职业学校主导、再到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联合主导的办学模式变革。综合高中虽无形成独立的学校类型,但在普高和职高教育基础上的课程内容拓展,增强了学生就业和升学能力。

  1999年国家教委印发《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的十项措施(试行)》提出薄弱高中可以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或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明确了普通高中是综合高中的办学主体。

  该时期综合高中重点解决薄弱普通高中的办学困境,包括生源危机和学生就业问题。当时部分中专专业学校仍沿袭“统分统配”制度,有社会吸引力,普通高中学校探索综合高中的动力强。

  各地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探索综合高中。比如,1996年前后上海市形成了由普通高级中学举办综合高中班、由普通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举办综合高中班两种模式。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实现“一张文凭、一张或多张证书”,毕业即可分配到镇办企业工作。1994年重庆市普通高中采取“2.5+0.5”或者“2+1”的分流办学模式。这些改革均在增强高中生就业能力。

  200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鼓励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中学。之后,各地高中学校开始探索综合课程。

  这一时期综合高中重点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困境,包括中职生分配制度取消、与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竞争性较弱,中职失去社会吸引力。

  该时期,职业高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探索综合高中的动力强。比如,2001年上海市明确由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班)。其他多地也开始大规模举办综合高中班。但由于综合高中班竞争性不强,2010年前后全国综合高中学校或班逐渐减少。另一方面,随着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模式考试招生制度探索,中职生升学通道拓展,综合高中班通过普通高考升学的吸引力减弱。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继续探索举办职教和普教融通的综合高中。

  之后,综合高中改革内容与融合教育紧密关联,普高和职高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综合高中。比如,2019年山东省从青岛、淄博、潍坊三市遴选了10所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原则上每个综合高中试点班招生人数控制在100人;2019年云南省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工作,要求各试点综合高中招生规模不得超过200人;2023年四川天府新区整合太平中学(普高)和四川天府新区职业学校(中职)两所学校的资源,创办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打破高中学校“非普即职”的局面,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天府立交”。虽然普高和职高在学分和学籍管理方面很难实现互认,但两类学校都将普职融合教育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说,随着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传统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综合化发展需要。

  从不同时期看,综合高中探索是为了破解当时高中学校发展的教育困境,在促进职普融合、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综合高中办学本质看,大多是拼盘式的教育改革,没有突破课程改革这个核心。

  从综合高中的实践探索看,“十四五”时期各地从省域、市域、县域层面出台关于建设综合高中学校(试点班)的政策和意见办法,逐步深化推进综合高中建设。综合高中试点最为普遍的做法是设立试点班,办学模式主要有中职增设、普高增设和联合办学。面对新时代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各地在试点工作中仍面临一些困境与挑战。

  从各地实践看,在传统认知惯性影响下,综合高中试点班仍把升学作为主要目标。试点班弹性化的学籍管理方式,大多数学校在高一为学生设置普通高中学籍,延缓普职分流。虽然综合高中都强调职普融通,但实际仍以升学为主,职业课程没有为学生成长提供职业支撑。重升学功能导致综合高中沦为普职分流的缓冲机制,而非实质性的育人模式创新。总体上,各地尚未在综合高中的升学和就业通道方面形成突破性探索,综合高中班学生依旧同普通高中学生一样参加高考,或者同中职学校学生一样参与高职招生,学生综合竞争性并没有增强。

  综合高中的核心在于普高、职教课程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多元的学习选择。目前多数地区采取的做法是,分流前以普高或中职课程为主,分流后提供针对性应试课程。从各地课程设置看,七成以上采取“普高必修+职教选修”的简单拼贴模式,一些学校仅将原有选修课置换为职业认知课程。课程模块的简单拼盘没有充分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课程知识体系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合,导致综合高中课程陷入双重弱化困境,既难以达到普通教育的学术深度,又无法形成职业教育的技能梯度。

  虽然各地综合高中班学生注册为普高或中职学籍,且允许在分流时自主选择,部分地区综合高中学生有机会获得“双证”,但如若升学,其仍旧面临普通和高职高考竞争。如学生无法参加中高职贯通培养,更容易陷入升学困境。其制度性障碍在于当前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尚未设立综合高中专属编码,学生在报考时身份认定模糊;高职院校单招考试仍以技能证书为主要录取依据,与综合高中课程评价体系缺乏衔接。这种制度错位使综合高中毕业生陷入学术与技能夹层困境。

  从各地情况看,一般优质普高、中职学校才有条件举办综合高中,这是因为综合高中对课程融合、师资素养要求高,因此当前大部分综合高中试点班设置在市属学校。为了避免“掐尖”,市属综合高中试点班原则上不允许跨区域招生,进而导致市域周边区县的学生难以获得高质量综合高中入学机会,不利于当地学生成人成才。而县域往往中职学校数量较少,可统筹协调的普职教育办学资源有限,举办综合高中条件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综合高中学习机会。教师能力结构不尽适配,编制管理缺乏制度支撑。不同类型高中教师编制标准不同,学生1-2次分流导致教师编制核算难。

  普高和中职的生均经费标准不同,由于学生在不同学期分流进入普高或中职学籍,需要调整学校经费拨付标准,管理难度增加。采取联合办学形式的综合高中还涉及不同层次学校经费拨付主体和标准不同的问题。同时,综合高中在一年级为学生设置普高学籍并加强职业类课程,相比于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对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设备和场地的要求更高。

  综合高中建设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普职教育分流的育人模式,通过立体化融合课程构建“通识+学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未来特别是“十五五”要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完善资源配套,建立适合高中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融合教育。

  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综合高中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其“职普深度融合、服务多元发展”的核心目标,区分其与传统普高、中职的差异化定位,确定综合高中的独立类型。省域在前期探索基础上出台《综合高中办学指导意见》,提出建设综合高中的基本门槛标准。政策设计上应避免过度强调学籍转换的弹性,重点通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优化,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进行合理选择。

  《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建议各地充分用好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综合高中改革提供基础支撑。首先,市域统筹探索建立“基础通识+专业模块+实践项目”的三层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和融合度。基础通识课程以普通高中必修课为主体,融入职业认知类通识内容。其次,创新编制管理机制,增强核心课程教师供给质量。市域统筹教师编制增量,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及能力缺失问题,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适应学生分流带来的编制变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跨县域联合教研、聘任行业兼职教师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职普融合能力。市域统筹学校行业兼职教师管理,明确规定引入比例、薪酬分担机制等。第三,构建市域统筹的设备、基地等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和协同机制,提高实践课程建设质量。

  打通综合高中生的专属升学渠道,设立综合高中独立招生编码,明确其区别于普高、中职的学籍属性,允许学生在高考报名时选择“学术型”或“技能型”赛道。推动高职院校单招考试改革,探索建立省内综合高中与高职贯通培养机制,将综合高中课程中的实践项目、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评价体系。探索“职普融通高考”模式,允许学生跨选普通高考科目与职业技能测试科目,按加权总分录取。

  建议国家在相关法律修订中增设“综合高中”专章,规定其办学标准、学生权益和保障措施,如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单列综合高中专项。建议制定综合高中生均拨款标准,综合考虑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成本差异,确保经费拨付能够满足职普融通课程的需求。对于采取联合办学形式的综合高中,应明确不同层次学校的经费分担比例,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鼓励多元化经费投入,允许企业通过“冠名实训室”“定向培养协议”等方式参与成本分担,对捐赠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推动市域优质综合高中与县域学校建立“1+N”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师资共享、课程共建实现资源下沉。